2020年,三位失明多年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IMIE智能视觉植入器”手术后,实现了重见光明,能室内行走与识别物品——这场医学奇迹背后,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全新突破。
而今,脑机接口的应用正从视觉修复迈向更广泛的神经功能重建。微智医疗在脑卒中康复方向的脑机接口在研项目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未来有望帮助患者重建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与生命质量。
一、国家战略:
未来万亿产业的核心布局
近日,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脑机接口已被纳入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将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共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顶层设计的确立,标志着脑机接口已从前沿科技探索,正式上升为驱动中国未来十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
而在今年7月,由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则明确提出了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到2030年,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这意味着,一个产业的真实趋势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在国家战略机遇的宏大背景下,洞察产业核心演进方向,方能把握时代脉搏。
脑机接口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已成为未来全球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业界普遍认为,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标志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正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
根据权威测算,到2027年,中国脑机接口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亿元;到2030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万亿级市场空间。
二、概念定义:
大脑与机器的直接对话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大脑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桥梁”。它能够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
当你产生一个想法,比如“我想喝水”,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就会发出电信号。脑机接口捕捉这些信号,然后翻译成机器能懂的指令,实现“意念操控”。
从技术路径看,脑机接口主要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大类。侵入式通过手术植入电极,直接获取高质量神经信号,精度高但具侵入性;非侵入式在头皮表面采集信号,安全方便但信号较弱。
三、临床价值:
医疗健康的革命性突破
医疗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最关键也是最先落地的应用方向,将为众多特殊患者带来崭新的人生希望。
针对脑卒中患者,脑机接口可捕捉其运动意图信号,驱动外骨骼或功能性电刺激设备,辅助完成动作。这种“闭环神经反馈”训练,能有效激发神经可塑性,促进受损脑功能重组与康复。
对意识障碍(如植物状态)患者,脑机接口帮助他们与外界“对话”。医生通过指令检测患者大脑是否有反应,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在治疗抑郁症、帕金森病等方面,脑机接口结合“脑深部电刺激”(DBS),能实时监测大脑信号,精准调整刺激强度,实现个性化治疗。
四、微智医疗:
从视觉修复到脑卒中康复的全面探索
在脑机接口技术的众多应用中,视觉恢复是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微智医疗的“IMIE智能视觉植入器”项目,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20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三位失明多年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实施了全球首创的“256通道柔性电极视网膜上植入式电刺激器”手术。术后两个月,这些患者重见光明,能室内行走、识别数字、分类物品。
IMIE智能视觉植入器的核心技术是:在盲人视网膜上植入微型电极,将外部摄像头的视频信息转化为电刺激信号,通过电刺激视网膜可用视觉神经细胞,产生生物电信号传输至大脑视觉皮层,从而恢复视觉感知。
相较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60通道系统,IMIE的256通道设计大幅提升了信息传递维度,为患者带来更细腻、实用的视觉重建效果。
不止于视觉修复,微智医疗也正积极推进针对脑卒中的脑机接口康复系统研发。该项目旨在通过非侵入式脑电采集与融合反馈训练,帮助患者重建神经运动控制能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主动、精准的康复方案,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
五、未来前景:
从医疗修复到人类增强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正沿着“修复—增强—融合”的路径稳步推进。
专家强调,当前阶段应“既要脚踏实地做好医疗器械,又要关注人类福祉、仰望星空”。近期重点仍是围绕瘫痪、失明、失语等重大神经疾病的治疗突破;中长期则将逐步拓展至记忆辅助、注意力增强等能力提升领域;未来更可能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形成“外脑”协同决策的新形态。
随着政策持续赋能、技术不断突破与产业链逐步成熟,脑机接口即将从实验室和医院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这场始于医疗修复的科技革命,不仅重新定义了生命的可能性,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类健康的崭新未来。
